茶道忠魂——追忆我父亲李馨斋 李如海

发布时间:2015-05-26 10:40:34

        茶庄,是祁县商帮外出经商时间最早,经营规模最大的行业。据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最近研究统计,在清代至民国年间,祁县人兴办得茶庄及茶票庄,先后累计多达30个。其中茶庄18个;茶票庄12个。大者资本10万两白银(长裕川、大玉川),小者2万两白银。多数业务属于收购、加工、贩运、批发一条龙经营形式。采茶地区原先武夷山,茶市在福建省崇安县下梅镇。茶由产地陆运至江西省铅山县老河口,再水运经信江、鄱阳湖、长江至汉口。咸丰时,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采茶地区改为湖南安化及咸宁等处,后又开辟了湖南、湖北交界的羊楼洞、羊楼司茶山基地。采办的茶叶,通过水路运往汉口,对外贸易的茶叶,一部分在汉口即批发给俄国、英国等外商,一部分计划由恰克图转销的茶叶及对蒙古贸易的大量茶叶,需由汉口水路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赊旗镇,由此改陆路运输,或车运,走山东、河北至东口(张家口);或骡、骆驼驮运过太行山,经泽州,出子洪口,到鲁村中转换畜力大车,经太原、大同至东口或西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换骆驼至库伦、恰克图等地批发,满足蒙古及俄国地区牧民的用茶所需。从我国最南部的武夷山始,至俄蒙交界的恰克图,总行路长达万里。故称“万里茶路”。在这条茫茫万里茶路上,洒满了祁县商人的酸、甜、苦、乐,不知有多少人的忠骨埋于荒漠;不知有多少人度过了美好的青春;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青春的代价;奉献出生命的全部……。他们用汗水和热血,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厚重的茶路历史文化。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为茶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祁县茶商。
  一、大德诚茶庄成就伟业
  我父亲名字叫李树兰,字馨斋,乳名二奴子。1887年1月16日(历),诞生于祁县城赵镇商贾大户人家。但由于祖父遭继母嫌弃,被赶门在外,父亲随祖父度过贫寒的童年。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勤学苦练、立志成才的意志,不仅勤读五经四书,也爱好习武,从小养成了温文尔雅、义胆礼让、善于言辞的性格。16岁时便进了大德诚茶庄学商。当时在老柜上初学徒的很多,曾听父亲常言“号规严谨”,学徒工总是早起晚睡,尤其在我堂兄经商前,更多谈些他初学商时的经历:如天黑时,就得把扫炕的笤帚圪塔抢到手藏起来,再把掌柜的被褥安排好,放好尿盆等;夏天时,室内不要有了蚊蝇;冬天时,把炉火看好,擦泥捣炭。并说,我经常掮上一框炭,往各室内运送,也为得是让掌柜们看见后,而得到好评。尤其谈到座桌吃饭时的规矩,说辞更大,筷子要与桌沿放齐,不靠里,也不能往外伸,这是怕手碰上筷子把菜盘挑了。给掌柜们倒酒时,不能太满,讲究茶七分、酒八分、开水只倒多半盅;吃菜时先请掌柜夹菜后,再拿筷子去夹,远处的菜肴,不要去吃,要守点规矩,不然人家会笑话你没有家教,其实这些儒商遗风,早在民俗文化中灌输着,也称民俗雅韵,它归根于孔孟之道,是汉文化的精华,属“礼记”中的乡饮酒篇。吃面饭时,给长辈们碗里倒醋,更要小心,羹匙内醋要慢慢的倒在碗中,听主人说好了,马上停止;如果不这样,遇上一个口吃的人,他说:少,少……你给他倒了一匙,又一匙,急得他说出了少点儿时,你已经倒下几匙了,这碗面也酸得不好吃了,三掌柜可能会瞪你一眼。这虽是小事一桩,也可能丢了饭碗。年终时,让你回家住时,便告知了你的上司家,明年在家歇吧!掌柜,老板们饭吃的很少,只吃一半碗就下桌了,这时其他同仁见掌柜离开,也相继下桌,学徒工也得赶紧收拾餐桌。所以,平日间就得和厨师们关系处好,如抽点时间,剥些葱蒜呀,摘些蔬菜呀,这样,他们也对你印象好,说这位少爷很有家教,从桌上下来后,他们会照护你在底下再吃点儿,不然就得饿肚子了。总之要眼里有水,精捷些,这才是咱们家的子弟嘞。再者还得察颜观色,就是说:掌柜来了个生疏客人,一时忘记了姓名,当你只要见掌柜睖睁眼时,你就赶快询问来客,你老贵姓呀?台甫或大名怎么称呼?宝号谁家呀?等等商界的一套词藻,帮助掌柜回忆来客在何处相遇过,这样做,恳定会得到掌柜对你的好感,认为你很有出息。
  我父亲经商后不久,由于他的处世哲学,深受掌柜和同仁的爱戴,于1904年春,便分配在汉口大德诚茶庄分号,为协板之一。分号老板叫苏仁,文水里村(现属祁县)人,乃苏进士苏提卿的裔孙,此人精明强干,胆识过人,在商界颇有名望,深得财东赏识。从此,苏仁和我父亲便成了最要好的同仁,实际是师徒之情,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只能起旱行路,乘坐旧式的交通工具,有马、骡可骑,或合伙乘大车、轿车的,最高级的就是坐轿,轿也有两种,有二人抬的和四人抬的,二人抬的挡不住风雨,只有一个小不点儿的顶棚,用四根竹子撑起,还有一种叫骡拖骄,能睡觉,所以很舒适。路线走子洪镇,南下经潞安府(今长治市)到晋城,出山西去许昌,驻马店、信阳、广水,直达武汉,足足走20天时间。在运茶的道上,更是艰苦,当时先把茶山加工好的砖茶,集中在汉口,由汉水至襄樊,转唐河北上到河南赊旗镇,从此改为驮运,继续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至沁阳,入太行山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在鲁村集中,换畜力车,经太原、大同到张家口或归化城,再换驼队至库伦、恰克图,全程要四千多公里,水、陆转换畜力与驼队交替,需时三月以上,同仁押送货北上,常在鲁村才由总号换班,有的直达张家口或归化城。一路风寒冷冻,常有重病而伤亡者。
  苏仁经过与李馨斋办茶,看了他的言谈举止,认为这后生办事细微、敏捷,而且仁义善良,能说会道,举止文雅,常见他吃饭时,用筷子去夹菜时!老是少不点儿的,不是满筷子往嘴里叨着吃,也不在菜盘里胡乱搅和,如果没有家规从小指教,是不会有这样的风度雅韵的。他从来在酒色上不摔跤,或闹不上嗜好(指吸鸦片)的话,此人在商界是很有才华的。看他是个人才,要培养他成为茶帮的后起之秀,自己的最好同仁(徒弟之意)。所以他歇了两天后,便领上李馨斋到长裕川、永聚祥等分庄上认识各位老板,了解茶帮今年的动态,并相邀同仁老板不日赴诚记小宴(诚记——指大德诚)。这一桌丰盛的午餐,做的少而精,冷菜是四拼八样:焖干肉披猪肝、大洋米批香肠、洋粉丝披海蛰、江珧柱披酥鱼;热菜是两炒两烩:过油肉、烩莲子薏米、炒海参、白木耳燕窝汤。座底是三鲜盆子,三鲜是:仔鸡、鸭、肋子。主食:一窝丝、荷叶饼、脂油饼、豆包(两蒸两烧)。最后面食是荤烧鱼翅一扒拉(也叫扒鱼儿),饮酒同治三年绍兴。厨师当然是老家自带的。
  有诗为证:
      百年茶道富祁帮,
      同仁忠于财东商。
      醉翁之意不在洒,
      志在英豪闯江南。
  不久,苏仁和李馨斋进了茶山,采茶地在湖北蒲圻县的羊楼洞和湖南临湘县交界的羊楼司,安化及咸宁等地,开始了紧张的办茶事项。他们既是产茶创业的功勋者,又是忠实于财东的一代商界栋梁,更有赞歌说他们继续铸就了茶道文化的辉煌丰碑,开辟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构成了民族统一的和谐雏型。
  大德诚在湖北蒲圻的羊楼洞茶山内,有相当多的产业,计职工宿舍、作坊、仓库、锅炉房等。他们主要产三和茶和德和贡尖茶,也生产少量花砖茶。当时茶叶的品种很多,三和茶属于砖茶的一种,其规格大致直径为20公分,长100公分,重62.5市斤,所以也叫千两茶。有专家说三和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据闫敦瑾老人说:三和茶是茶庄名,因产茶而得名。贡尖茶也属紧压茶,比较高级,是黑茶紧压茶的上品,在清朝道光年间,曾列为贡品,如湘尖一、二号是利用细嫩的黑毛茶的一二级为原料制成,产于湖南安化。德和贡尖茶为区别于湘尖而得名。花砖茶的生产,是成型烘干后,面砖上压出凸起的花纹和大德诚茶庄制品等字样,每块重约三斤,规格为长八寸半,宽五寸,厚八分,成品用商标纸包封,装入竹箱内,装箱的块数和茶块的重量有关,一般为一百多斤一箱,所以有三十九块、三十六块、二十七块的、二十四块的,即所谓的“二七”砖或“二四”砖茶。装箱时,不管装多少块数的,必须放两块花砖茶,这就是诚信于民的商品。由于质量可靠,信誉卓著,使俄国商行、蒙、维吾尔等民族,争相购买。以后又压制米心砖茶,由英国定制的钢模,成型后非常规格,也很考究,规格大致为宽七寸,高九寸,厚八分,周边花纹,中间书写大德诚茶庄,楷书,字体大小约四分见方,下面有英文字母,全是凸起板面约半分高。我家曾有一块,用红木雕托座托着,象一件工艺品。米心茶表面是用粉碎的茶末而制成,深绿或铁黑色。
  大德诚开始收购茶叶,是在五月,亦即过了端阳节后,择吉日在茶山挂牌收茶,这时采撷的为二茶,而三月采者为头茶,可做青茶。上好的青茶,采之于雨前,就是指农历节气的谷雨,先由妇女儿童在谷雨前摘取嫩芽,使其干枯、压卷,随之把茶叶洗净,入锅稍微熏炒(并稍喷水),出锅后堆成一堆,便用手揉搓,去其苦水;再炒再揉,然后用柴火或炭火焙干。民户制成其成品后,存入竹篓,等客商(晋商)收购。据“晋商史料”研究载李三谋文:近代晋商与茶文化称:“到了光绪年间,蒲圻地方开始制作砖茶。由于从前茶农交给晋商的散装品,体积大,重量轻,运输不便,装入篓内,颇有耗损。为了适应晋商的要求,而出现了砖茶生产。”这时间与大德诚茶庄成立时间,晚了约20年之久。不过该文另一段又这样写道:“因为作为砖茶制作手段中的压力设施是一种原始的木制平压机,早在明末就有人使用过,属于民间简单机械。起初使用的木质压榨机,操纵不便,平压效果不良,厚薄不均匀,四角边缘往往因压力不达而出现残缺,既不整洁,又多损耗。可以说,第一台木压机在该处的启用,就标志着当地新的产品形态的开始,它逐渐将散茶制作过程转变为砖茶制作过程。”这一段记载恰与晋商制作砖茶时间差不多,可作为晋商砖茶史来借鉴。另外,由渠绍淼写的“晋商茶文明”一文中也这样写道:“在明代,晋商通过大同有名的茶马互市,使大量的茶叶通过蒙古辗转输入俄国。俄人林士奇曾记述,在俄国一些地方,16世纪时就有了一定数量的砖茶贸易,俄国上层人士的饮茶习惯从那时逐渐形成的。”可见砖茶之生产,早在明末就已经输入欧亚了。大德诚收购的茶叶,并不要茶农在家进行初加工的产品,是直接收买五月的二茶,以及六月“荷花”,七月“秋露”。他们把收下的茶叶,倒到楼洞内,踩实,进行发酵,发酵后,把楼洞门打开,进行通风,然后从楼洞内取出,用刀切开(或剁开),长五分左右,粗枝还得再通成几根,然后上锅炉去蒸,这时,聘用当地的茶师,蒸的时间长短,由茶师来判断,茶师也是凭经验来掌握,茶出笼后,根据茶模规格,进行压制,先铺底为细叶,中间放粗叶枝杆,上面再放细叶,然后压制成型,茶师是在晋商老板的监督下操作,晋商老板,精通茶的制造和各个环节,虽然老板也在茶山,小事不管,只有二老板在现场监理,因为蒸压是砖茶生产的关键,据上所述,砖茶生产工艺流程即可这样写出:
  收购——入库(楼洞)——踩实——发酵——通风(微干)——切开枝叶——蒸——压制(成品)——入库
  收购人有一定的技艺,送来的茶叶,抓起一把,空中一抖落下后,便递出价钱,有的多几元,有的少几元,当少者争议时,收购者说:“你的茶内有一成杂草”,少得人便无话可说,可见晋商识茶之慧眼,具有硬功。
  乔致庸青年时(1850年前后),看见了茶叶销路在旅蒙商帮中是一宗销路最广的货物,也是一项实业生意,虽然当时有不少茶庄,但他还是毅然独自开办了大德诚茶庄,投资5万两。他领悟到三和茶茶庄的“三和”寓意很深,而我乔家“大德诚”,亦具有崇高的儒学商风,是以诚信、人和,以义制利的伦理哲学,我一定要在茶道上创出大德诚的路子,这就是以后蒙古、俄国等欧亚国家对大德诚茶庄的信任,直至1950年,苏联外贸还要订购大德诚和宏源川茶庄的砖茶,可见这两家的砖茶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得人心。
  在乔致庸时期,大德诚茶庄已经把制茶工具由木制改为铁制,蒸汽锅炉也改成了火管式的,增加了汽压能力,在当时来说,就是很先进的了,具备了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的实力,乔致庸很不服气俄国人在茶界的捣乱,他不惜万金,和俄国在茶道上争雄,他的民族自尊性和爱国心是应当呕歌的,有诗赞曰:
  一、清廷腐败列强揪,
    晋商茶帮惊添忧。
    仕途受贿致庸怨,
    英豪商界写春秋。
  二、俄国行霸道,
    欺我茶帮商;
    武汉修工厂,
    制茶比我强。
    清廷不支持,
    茶农失业伤;
    致庸为民利,
    乔氏怒发长;
     顶屁用!
    臂腿全部弯。
    京津条约订,
    压诈更猖狂!
  苏仁和李树兰担任汉口大德诚分号老板时,已是大德诚茶庄开办了四十个年头,乔家不但在包头有复字号的生意,而且更拥有了大德通、大德恒两座票号,这时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兴旺时期。这时期祁县的儒商世家,拥有的财资,可以左右社会金融的,祁县古城东西一条街成为中国的“华尔街”。乔、渠、何及大盛魁的张、史、王财东,拿几千万两现银是轻而易举。正如有的文献在歌颂祁、太、平、榆财团时这样写道:不但最大的财团有几千万资金,就是中小企业家,几百万者,几十万者,数以千计。这时,乔氏家政已传给了乔映霞经管。茶帮事业虽受俄国打击很严重,但总还可以有一定的利润,加之苏仁等同仁多方经营,产品深得民心,如诚记生产的二四棍棍茶,成本低,很受北路各省和蒙古人的欢迎,生产还算得上兴隆。苏仁后来任总号执事后,汉口字号就由李馨斋担任执事,在大德诚总号楼上,乔东家进城来就在此楼上居住,并在此召开各商号会议,研究商事信息,尤其是商行内信息,更为重要。苏仁是深得乔映霞财东赏识的同仁,至一九二八年春,苏仁突然因病逝世,大德诚总号执事,商界认为由李馨斋接替苏仁为宜,但财东反复研究后,聘任绥远老板徐尔逊任执事,李馨斋等同仁却被精简出号。当时,在祁县商界竟哗然一时。据内幕人士透露:南路茶帮赚钱,北路放贷收不回来,苏仁为了同仁义气,暂把茶帮之款,挪用给北路同仁通融,给东家回报后,再转账调南路,不想苏仁一死,责任就在李树兰身上了,乔映霞一怒之下,便开除了李馨斋。虽然乔映霞此时神经有点失常,但还是管事的。两年后,徐尔逊仍然由于放贷收不回来,制茶的第一付本钱,便无法维持,交待不了财东,只有歇业停办。当时,有人说:并不是财东再拿不出资金,而财东反复研究后,认为无栋梁之才了。徐尔逊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善写会画,只得部分财东赏识的人,而对制茶业务毫无半点知识,他是一个三国时期马稷式人物。从此,由乔致庸创业的茶票庄生意,就剩下票号一枝了。有诗叹曰:
          财源茂盛三月春,
          争得桃李满园红;
         满园红,适逢盛时,
          惊叹一枝花蕾空。
  二、宏源川茶庄一展宏图
  李馨斋被大德诚茶庄开除出号后,按八厘生意的身股,财东给算了一万多银元,可以说是清股钱吧!很快就和长裕川同仁张竹铭先生筹建宏源川茶庄,合资20万元。以李馨斋为首的大德诚同仁为一方,以张竹铭为首的长裕川同仁为另一方,各拿10万元。大德诚同仁有闫子荣、芦大英、郝家栋、武耀三等人,长裕川同仁是杨冀川、渠锦堂、张子齐等人。李馨斋分管制茶业务,张竹铭负责金融财务。凡入号就业,按入股金多少,给顶身股多少,这样既是银股,又是身股,创造了银、身股合二为一的经营模式。一日,闫维藩老先生把李馨斋叫到寓所,以长者身份安慰李馨斋说:“不要心急,实在是财东不明底细,就跟我当年被平遥蔚长厚开除一样,他们不识谋士的帅才,我看大德诚气数将尽了。”并拿出3千银元入了股。李馨斋很感谢维藩叔对他们的安慰、照顾。闫老和我父亲是挚友,所以他又倾心谈出自己的衷言,李树兰说:“我对财东一直忠心耿耿,别无他心,我本人对社会人士很讲义气,可能受了点害。实际,我能不听总号的指示吗?”并说:“我想让您老主持,向相与、亲朋,以借贷名义,搞5万元活动资金,闫维藩慨然允许。”
  不到一月时间,宏源川茶庄轰轰烈烈举行了开帐仪式。总号设在汉口,分号设在祁县东大街恒和祥杂货铺后院。李馨斋为大掌柜、张竹铭为二掌柜,分号由杨冀川、武耀三负责,东、西两口也设了办事处。张竹铭,文水人,书法很好,能说会道,而且懂得法律,文学深厚,社会关系不错,受人尊崇。他们很快建立了号规,并在祁县商界请客吃饭,以建立宏源川茶庄的信誉和实力。字号开帐需得到茶帮和商界百业的认可,这是初成立字号的必经之路。否则,社会上各路神仙会不承认你的宝号,也不支持台举你个人。他们在汉口也同样举行了开账仪式和请客吃饭的商界雅韵。在坞山界复三里内设了宏源川总号。便开始进茶山制茶了。
  李馨斋认识一位武汉市官员,听说是武汉市市长,姓何(或贺),两人结为金兰。他听到李树兰的情况后,曾拿出3万元现金,存在宏源川茶庄,宏源川按贷款收下。由于资金足,所以宏源川很快在市场上活耀起来,得到各界的尊崇。大德诚茶庄经财东聘徐尔逊为总号执事后,仅仅过了一个年头,就宣告破产倒闭,歇业停办了。真如闫维藩说的:“这号号人根本使不得,甭说总经理,就是三掌柜,也不是行家(三掌柜是管总务,膳食的),善写会画,不懂业务知识,顶个屁用!”宏源川得知大德诚倒塌后,凑手把汉口羊楼洞、咸宁等地的财产廉价折购,并把失业同仁又聘用到本号,计有:温祥成、王之辉、郭生成、刘源生等人,闫敦瑾因身体单薄多病,在家看经念佛,不愿受聘。今有刺耳诗一首为证,诗曰:
           乔东一时昏了心,
           误选执事徐尔逊;
           不识商界风云变,
           只图一箭扬名身。
           谁知天公不作脸,
           巨款放贷没收成;
           财东面前怎么过?
           恨天哭地都不灵。
           善写会画顶个屁!
           只有倒塌大德诚。
  宏源川借了大德诚茶庄的东风,很快就占了大德诚茶庄旧有的市场,所以生意火爆,产品畅销。虽然受俄国茶商的袭断,但失去的是国外市场,在国内北方各省市民间还是享有盛誉的。生产的砖茶,少数民族不识汉字,只要把三个指头放在砖茶商标“川”字里而不外露,就认为是上等好茶而争相购买(见宏源川茶庄的砖茶照片),宏源川除了生产砖茶外,还生产绿茶,在1937年日本鬼子侵华后,我家在三间房屋内存放着二三百箱绿茶。包装用薄木板钉的木箱。上书商标等字样。真是:
  大德诚用人不当,徐尔逊未老先衰,经营倒闭。
  宏源川众志成成,李馨斋独占一方,生意兴隆。
  听我父亲说:1933年左右,孔祥熙要成立亚洲最大的茶叶公司,资金不拒,要聘用晋商茶帮人员,并和我们认乡亲关系,我们股东认真研究后,没有答应。”张竹铭说:“伺侯人家官儿,咱们没有那福气。一者咱们是庶民百姓,与官府无联系,没有后盾支持一旦出事,掉了脑袋还不知怎死;二来听说孔先生特别难交待,很难对付,如果给人家把生意赔了,老孔责难人的言词,相当严肃,有时甚至恶语伤人,根本和咱们祁县财东的风度不一样,到那时你说咱们该不该吃他训斥!何必呢?咱们就这么小打小闹吧!这辈子我看也给后人们创得不少了,如果儿孙们有福气的话,也吃穿不完的。”抗日战争开始后,宏源川停业,张竹铭和我父亲就在祁县分号,到1939年后,这才又去了汉口茶山,生意尚可。但受金融不稳定、通货膨胀之苦,也赚不了多少钱。到1944年冬,抗日战争反攻时期,盟军飞机轰炸武汉,我父不幸中弹片被炸伤,断左臂,失血过多,而惨死。从1904年赴汉口办茶经商,整整四十个年头,为茶路献出了宝贵的一生。抗日战争胜利后,46年夏,孔祥熙又托人要晋商茶帮人员,成立茶叶公司,张竹铭等股东会议研究后,仍然没有答应。张竹铭这次认为,必须好好商议措词,免得对人家不恭。众股东看张竹铭修书签谢。后孔先生传来话说:“没想到晋商茶商如此人才济济,我孔氏集团不及也。”
  1949年全国解放后,据说是苏联专家来寻找大德诚和宏源川的产品,所以得到政府信任,订购一万箱砖茶,并且预交款30%以上,交货后一次结清,所以宏源川茶庄这时红红火火,赚了很多钱。1952年春,开始第一次三反五反政治运动,当时商人不识党的政策,以偷税漏税名义,把张竹铭打成老虎,不法资本家。赔退了旧币几百个亿(合现币几百万元),张竹铭夫人见丈夫如此下场,一时想不开,竟上吊自杀了。运动后期,又给平反了,说是民族资本家,而且是国家扶植的企业,让张竹铭一行同仁就业中国茶叶公司。但张竹铭认为,能捞到活命就不错了,现在已经家破人亡,无心上进,便告老返乡,而且已过花甲,宏源川资产也只剩一个蒸汽锅炉,变卖以后,回了太原,每股贰百元旧币,作为股东的遗金,开了股东会,交待了股东,从此宏源川茶庄歇业停办。
  今有我父亲成立宏源川茶庄后照片遗物,照片1930年前后,共五位老人,中间为李树兰,左二为闫子荣,其余三位老人,不认识,虽经闫敦瑾等长者回忆,他们也想不起是谁。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张老照片上的办茶商人,可能会越来越被淡忘;但他们在晋商万里茶路上的贡献,却永远铭记在后人的心中。他们在茶叶之路上所树造的晋商精神,以及共同演绎的茶道文化,将为我们研究晋商文化,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课题。

友情链接: 祁县人民政府网 山西省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在线文字识别转换 开放学术资源集(@陆浑戎)

移动图书馆客户端

微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