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只要路对 不怕路远——戴氏心意拳名家陈振家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1-02-28 12:00:00

只要路对  不怕路远

——戴氏心意拳名家陈振家访谈录——


山西祁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祺途:陈师傅您好!很荣幸能借“游山西·读历史”这个栏目对您进行一次访谈。几年前您的大作《原传戴氏心意六合拳》一书问世并捐赠本馆时,我们就想在祁县武术资料这一方面多向您请教,这次终于实现了。请您先谈谈您早年的经历,您是如何走上习武道路的?

    陈振家(以下简称陈):谢谢!很高兴能和你一起谈谈武术,谈谈戴氏心意拳(以下称戴家拳)。我接触武术比较早,但是真正系统地学习戴家拳则很晚了。

    1947年,晋绥军在我们祁县东南一带抢劫,路上见一身怀六甲的年轻妇女,牵着一头毛驴,宪兵想夺来驮他们抢劫的财物,便用枪托打倒妇人,抢走了毛驴。村人闻讯赶来,将妇人腹中的婴儿掏出,包入襁褓,勉强活下来了。这位倒在血泊之中死去的妇女就是我的母亲,那个不足九个月即出生的婴儿就是我,所以我落地就没有妈。我父亲是在部队,我自小随着爷爷生活,就那么点儿大的地方,没见过什么世面。小时候唯一让我觉得有趣的事情,就是看本家爷爷陈怀珠练拳,稍微长大一点后,十三岁时,便让他教我武术,练长拳,练三体式的形意拳,练轻功。第一个师父去世十多年后,我五十三岁时,又拜入先师王映海先生门下,为磕头弟子,系统习练戴家拳。

    最开始我也并没有想到学戴家拳。有一次,我和祁县体委主任李国建同志一起去山西省体育局办事,迎面走过来一位老者,听说我们来自祁县,是练拳的,便问:会练祁县的戴家拳吗?我们都不会练。那位老者便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我觉得,作为一个祁县人,还是应该先把祁县本地的戴家拳传承好,你们的戴家拳极为优秀。戴家拳在发源问题上,可以清晰地落实到某个县某个村某个人身上,还没有争议,这在中国数百种武术中,还是很少见的。话说完,他便走开了。省体育局领导问我们:你们知道刚才说话的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李立功。

    回来我就心想,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都对戴家拳这么看重,必定有原因,我于是下决心要学这个戴家拳。后来经人介绍,又经过很久的考察,终于被戴家拳第五代传人王映海先生收入门下,如愿以偿。


图片

陈振家先生著作《原传戴氏心意六合拳》

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右:台湾大展出版社翻版

 

祺途:正如您所说,祁县本地老百姓对于戴氏心意拳似乎依然很陌生,虽然政府在推广这种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投入了很多力量,但至今祁县人提起戴氏心意拳还是“驼背折腰”的固有印象,有偏见,这是为什么呢?

    :我以前经常和朋友们说,戴家拳不会失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拳真的是太好了。但戴家拳也基本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开,为什么呢?因为它太难了。这个拳的好,只有练进去的人,才会有深刻体会。这个拳的难,却是公认的。这里面有个门槛问题,很多非遗项目群众参与度高,是因为他本身表演性强。而戴家拳,注定只能是阳春白雪。中国武术,有上百种拳法,戴家拳只是其中一员。有一个规律,就是越难看的拳术,越古朴,实用性越高。武术不同于舞蹈,追求美并不是它的宗旨。可是,现代武器的发明,使得传统武术脱离实用的大环境了,不实用,那就自然而然越来越强调它的观赏性了,所以有很多练戴家拳的学者,把这个拳练的越来越好看了。戴家拳在武术的百花苑中,真是一朵奇葩,它太特殊了,行家看一眼就知道。有一年我在北京参加武术比赛,演练了一套棍法,主席台上坐着一位吴彬老师,他看了之后就让秘书下来留住我,说要和我谈谈,他反复询问我戴家拳的劲节,表现出特别的兴致、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吴彬老师是中国武术界的泰斗,培养出李连杰、吴京等一大批武术人才,他见多识广,对中国绝大多数武术都经见过,为什么那么重视戴家拳呢?因为它是相对而言比较原汁原味的古代拳术。祁县有句俗语: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从清代乾隆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前,基本就是戴家自己练,很少教外人。这方面的保守有利有弊,弊就是传播不开,二百年才数的见的几苗苗人会练,但利就是保持了戴家自己的原汁原味,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原汁原味就表明它古朴,表明它不迎合大众审美,不会随便丢弃拳术精华。这样一来,行内人对它交口称赞,普罗大众对它不理不睬,因此才形成今天的局面。这与很多有深厚内涵的学问一样,小学毕业的人,不可能理解高等数学的美,但是数学家们却为数学的魅力着迷,倾尽一生心血。对于普通百姓,戴家拳的拳法,可能和高等数学中的一大堆公式一样无趣。但这并不能说它不是一个优秀拳种。

 

祺途:常有人说,戴氏心意拳重神不重形,重内不重外。是不是因为不重形,才导致大家对戴氏心意拳有些误解?

:戴家拳又叫“戴氏心意六合拳”,讲究“六合”,其中内三合讲的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讲的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内三合是对“神”的要求,外三合是对“形”的要求,因此,是内外并重的。所谓“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形”,这句话是针对戴家拳的桩功说的。祁县人叫“蹲猴猴”,实际上学名叫“子母桩”,学的是婴儿在娘胎中的状态,所以也叫“婴儿桩”。这个桩功是活桩,是不断在束展中进行的,练的是上气接下气,解决的是胎息问题。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形”指的是“外蹲猴势毛猴像、内壮丹田狐狸心”。“外蹲猴势毛猴像,灵活之毛猴也,注地无限深,意思就是重毛猴之神而不重毛猴之形;“内壮丹田狐狸心,火狐也,通天无限远,是说重狐狸之智,不重狐狸之丽,这叫重内不重外”。外蹲猴势,才能内壮丹田。至于说练拳的细节,那不可能不重外、不重形,因为武术在技击过程中的肢体运动的角度、尺寸很重要,略有偏差就打不了人了,怎么可能不重形?

 

祺途:戴氏心意拳的劲节和别的拳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练拳的时候还会发出吼声?

:这是戴家拳的一大特色。实际上,练传统武术就是练一种特殊的劲节。戴家拳是向内收缩而快速捕捉整体劲节的,通过多年的蹲猴势训练,浑身上下内外协调而统一,四肢的运动与躯干的运动保持高度一致,讲究“内外一贯”,叫“丹田一动浑身俱动”。在今天科学昌明的年代,我们不仅要仔细分析拳谱,更要用现代科学进一步理解拳谱中背后的含义。丹田这个东西,实际上是虚无的存在,只是人身体根节的代名词,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所处的部位与它的功能,在内外两方面都是拳术的根本,须臾不能离。当然,武术界有更专业化的表述,但是道理是一样的。落实到劲节,我认为戴家拳主要是“颠劲”,拳谱说:“架梁闪折不在重,秤小打起千百钧”,“颠劲”应该是主劲,“寸劲”是辅劲。戴家拳的突出特点是贴身靠打,所谓“要想打得美,必须嘴对嘴”,贴身之后发的爆发力,我把它叫做“颠劲”,比寸劲更隐蔽,更有威力。

至于所谓的“吼声”,拳谱叫“雷声”,并非吼出来的,那是在快速束展时解决气息转换的一种方式,不伤自己,还可以通过声音震慑敌人,是一种高妙的发劲方法。

 

祺途:您的《原传戴氏心意六合拳》以理论精深享誉武林,一般练拳的人对于理论似乎都不太重视,反而一律以技击成绩判定人练拳的水平,这样对吗?

:技击水平当然是判定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毋庸置疑。这里面需要考虑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别、年龄的差别,判定不一定准确。就好比80岁的武术大师和三十来岁的壮汉比武,本身就不在一个平台上。至于理论,其实就是属于武术本身的内容,我认为研究理论和武术实践完全分不开。练进去的人,自然而然就会仔细琢磨拳谱中的话,琢磨时间长了,结合自己练拳的体会,才能对拳谱中的某一个点恍然大悟,奥!原来这句话是说这把拳的,那句话是告诉你如何发劲的。我师父王映海先生说的好,拳有两种,一种是摆设拳,一种是清楚拳,下的功夫到了,摆设拳也能练成清楚拳,如果不下功夫,清楚拳也会成了摆设拳。所以入门以后,琢磨拳谱是最重要的也是提升自己水平的必由之路。


图片

左:戴家拳第四代传人戴魁大师

右:戴家拳第五代传人王映海大师

 

祺途:近几年您关于戴氏心意拳的论著似乎发表的很少了,目前戴氏心意拳在传承和研究方面是否遇到了瓶颈?

:普通一招一式类似于说明文性质的书籍、文章已经够多了,这个阶段现在基本结束了,大家从各个角度已经把戴家拳介绍完了,今后再发表不与前人重复的文章、观点自然就难了,也就是你所说的“瓶颈”。

实际上,戴家拳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人一辈子怕是也难以穷尽的掌握。因为越往深处走,就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需要不断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对拳谱有更通透的认识。比如说,我们戴家拳的拳谱中,有很多字,彼此各门中流传的有差别,到底哪个字最准确?有一句说桩功的“入阴而负阳,头手疙抖弯”,这是什么意思?多方查证,哦,原来有的门派传授的是“头手抱斗弯”,说的是戴家拳的桩功,整个身体像北斗七星一样,抱在那里。这种校勘是很有意义的。第四代戴魁大师之后,戴家拳传播开来,很多前辈师父练拳虽然水平很高,但是文化水平有的不高,记着记着就记错了,或者是故意记成了别字,于是拳谱越来越难理解了。还有,我师父说,拳谱中有很多“同代字”,我理解,就是通假字的意思,可是所谓的通假字也分很多情况,其中有一种情况就是编制拳谱的祖师爷也是祁县人,不会说现在的普通话,那么拳谱一定是以祁县话写成的,里面有些字,记录的是祁县的语音。比如,有一把拳叫做“螳螂加底锤”,意思就是一把螳螂手再加一把底锤,练法都是底锤放在螳螂手肘下。还有人就说,应该是“螳螂架底锤”,用底锤把螳螂手架起来。这把拳是祁县话的描述,所谓的“加”“架”应该写作“匧”,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这个字是“藏也,从匚夹声”,也就是祁县话中隐藏的意思,要把底锤藏在螳螂手下。这一个字通了,这把拳的精髓就掌握了。

 

图片

祁县图书馆藏《说文解字》陈昌治刻本

 

祺途:您通过这么多年的练习,您觉得戴氏心意拳的养生价值如何?对普通大众锻炼身体有帮助吗?

:我觉得,戴家拳虽不治病,但却能扶正,可以把人的正气给你扶得足足的。它能修残补缺,自调平衡,拳谱曰“五行好似五道关,不用把守自遮拦”,它当然可以强身健体。拳谱又说:拔得伟躯不强壮,安能与君烂游漫。大家学拳,必然对身体有好处的。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理解戴家拳,通过正确的演练,以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祺途:您对习练戴氏心意拳的后辈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经验不敢说,只有一些我个人的体会吧。戴家拳是文化人的拳,要练好,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静下心来学、练、琢磨,不要想当然,不要“我觉得如何如何”,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有根据地分析每一把拳,不懂的要老老实实查字典,查辞海,把拳谱上的每一句话,都落实到自己的一招一式上。拜师学艺,师父只是领路人。就像你上了祁县中学,你要考大学,不只是学各个老师脑子里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书本,学教材,学一种客观存在的知识,老师的角色,是帮助你,辅导你,不要走弯路。武术界特别强调尊师重道,因为武术者,杀人之技艺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必须经过师父多年考察,你才有资格学这个拳。现代社会中,它已经成为一种专门化的技术、艺术了,它的谋生功能也变小了,所以,我上面说的,是从如何学好这一种小众的技术而言的。要坚信:只要路对,不怕路远。


图片

陈振家先生接受媒体采访后的留影(2016年)

中间着白衣者为陈振家先生


友情链接: 祁县人民政府网 山西省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在线文字识别转换 开放学术资源集(@陆浑戎)

移动图书馆客户端

微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