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走东口”这段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社会事件中,由军屯和民屯所形成的商贸现象;由移民所形成的方言传袭现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
近日,山西千焱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走东口”文化交流座谈会在我馆举行。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政协的文史专家学者和我县文史专家学者,就移民、方言、“口商”三个文化现象进行了交流研讨,并相互转赠了地方文献资料。
昔日,本地人习惯把位于山西省东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带,称之为“东口”。在明清时期,到张家口谋生糊口、做生意的人,称之为“走东口”。而从张家口成长发展起来的商人,如晋商、京商、 冀商及张家口本土商人的集合体,称为“口商”。当时,张家口处于烽火狼烟的边疆,同时也是内陆的商埠、旱码头。茶叶、丝绸、布匹等大量的内陆物资集散此处,通过张家口大境门到蒙古草原腹地的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称之为“张库大道”的线路运往俄罗斯,而蒙古国的牛、羊、马、皮革等,也随之进入内陆相互展开商品贸易活动,形成了繁荣的旱码头。
曾经的晋商祁帮商人,成为这里多种商贸行业的东家、掌柜、伙计。他们不仅带去所善长的经营理念,还沿袭着家乡的风土人情。使其本土的方言,融入到当地的语言之中,与其他地区的方言,共同组成了现如今万全区地方语言。这种现象表明“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化文化的一己贡献”。再次说明一脉相承的方言,所生成的多种文化现象,是此次交流会有价值的研讨选题。
移动图书馆客户端
微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