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图书馆馆藏报纸中,有本县文学爱好者许九渊先生捐献的1954年至1958年《山西日报》多张,其品相完整、保存较好。1954年的《山西日报》,粗白报纸、四周粗黑线框、全幅81cm X54cm,报头标题横排、文字内容竖排、繁体字、共四版;1958年的《山西日报》,白报纸、无线框、全幅78.5 cm X54.5cm,报头标题横排、文字内容横排、繁简体字同用、共四版。
1949年至1979年我国汉字进行了改革,落实了推广普通话、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推行简化汉字的三大政策。看得出所藏的《山西日报》还延用繁体字来刊发信息,其版式有传统线装书痕迹遗存。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获取各类信息的载体,具有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众发行的特性。数字化、智能化的当下,仍然是人们阅读的重要媒介。据文献记载,报纸雏形出现在西汉时期。那时,汉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统管全国。为了达到政令畅通的成效,各郡在都城长安设立“邸”的办事处,主要负责收集上层管理的各种信息,并书写在竹简或绢帛上,通过驿站传送给各郡太守而便于施政,这种报送形式的竹简或绢帛称为“邸报”,也就是最早的报纸。唐代“开元盛世”时期,出现的“报状”,已经形成每日报道自上而下传播宫廷动态、皇宫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等等系统的“官文书”形式了。报,旧有发布公告意思;状,旧指官方发布文书,“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数十幅书”这些诗句都指说“报状”。
在古籍文献中,“邸报”“邸钞”“阁钞”“朝报”“除目”“状报”“〈京报〉”都是指报纸。随着造纸术的广泛应用,纸张的普遍使用,为报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廉价而可靠物质基础。宋代的“小报”;元代的“小本”;明代的“揭帖”“旗报”“牌报”等形式,逐渐成为民间新闻传播的媒介。特别是明清时期,“邸报”所载内容比如谕旨、奏章等,均由内阁审查并严格筛选,这样具备了政府公报的性质,也就是官报的总称。
以往的报纸用写刻本较多,活字印刷出现后,大大地提高了印刷速度与数量。顾炎武《亭林文集》中《与肃甥书》载:“忆昔时邸报,至崇祯是一年方为活版”,反映出明清时期,利用活字印刷报纸尤甚。而且,后来采用的铅活字印刷报纸的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1949年至今《山西日报》创刊已有70余年,毛泽东主席分别于1948年、1965年两次题写报头。如今的《山西日报》办报宗旨、报刊影响、报刊版面、服务形式、覆盖面等方面,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收藏与保存好《山西日报》是我们每天的工作。
本文作者为祁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馆长
移动图书馆客户端
微信图书馆